请输入用户名

请输入用户名

* Error message here!

* Error message here!

* Error message here!

* Error message here!

* Error message here!

* Error message here!

综合信息

Information


山东费县:当乡村大集遇见网络直播

:2024-12-27

古人通过观测天象,把每个节气分为三个“候”。每“候”五天,成为节气的最小单位。农耕文明发展阶段,人们依照这个最小单位约定俗成了大集间隔。五天一次的大集,至今还在广阔的沂蒙大地生生不息。

尤其是山东费县乡村大集,在网络平台频频亮相。大大小小的屏幕前,网友乐于通过镜头感受大集上的烟火气。就像两个平行世界,镜头里的乡村大集,用烟火气抚慰着网友们的心;镜头对面,赶大集的摊主奔波在生活路上。在某个特定的时刻,这两个平行世界会触碰交织,彼此影响过后,又各自向前。

早起的摊主与排队的顾客

9月16日,刚过凌晨三点,四周静寂,天空还缀着繁星,费县薛庄大集上已经亮起了第一盏灯。这盏灯,属于54岁的炒菜摊主戚兴军。

五天赶三个集,其中逢二逢七的薛庄大集,戚兴军和妻子起得最早。备菜、抽水、洗菜、切肉、摆桌,忙碌的生活从凌晨两点多就开始了。多年的出摊生活令夫妻俩配合默契,彼此无须多言,有条不紊地各自准备着。

在戚兴军眼里,这是最平常不过的生活,却没承想有朝一日会火遍网络。一个多月前,戚兴军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在主播们的镜头中。人们惊叹于“素菜2元、荤菜5元”的低廉价格。名头越来越响,摊位前也挤进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博主,以及慕名前来的普通食客。

不到7点,当其他摊主正在赶来的路上或还在手忙脚乱地收拾时,戚兴军的炉灶早已烧得通红。刺啦一声,油花飞溅又落回锅底,青菜下锅翻炒,香味随腾起的火焰飘散开来,勾人味蕾。对准戚兴军的镜头渐渐多了起来,但他无暇顾及。

人们的目光似乎都聚焦在大集的餐饮摊位。但离开这片热闹地,虽少了些许嘈杂与油烟,但热闹依旧不减。

在薛庄集上专门理发的王云,刚刚撑起遮阳棚,还没等拿出家伙什,临摊卖鞋的老板便赶来开了第一笔单。“剪得又好又快,3块钱剪头发相当于不要钱。”虽然时常听到这样的夸奖,王云还是有些不好意思。

“从早干到晚,理一个平均三四分钟,一天下来能理一百来号人。”王云手指在电推、剪刀、梳子间穿梭的工夫,隔壁卖草帽的爷孙俩也赶着来排队。

像是一口酝酿沸腾的大火锅,空气里渐渐冒出腾腾热气和诱人的味道,大集一天的热闹才刚刚开始。

远道的食客与实惠的物价

临近十点,太阳爬上了高坡,俯瞰着身下人潮拥挤的狭窄土路。初秋的太阳已少了几分毒辣,但大集上的灶火不断炒热温度,而会聚于此的人们早就汗流浃背。

王修铭赶到大集时,一股股热浪奔涌着扑面而来。这位从滨州而来的游客,刚下车就体验到了浓烈烟火气息。王修铭此行是为了寻找戚兴军。自打在短视频上关注后,他便想前来一探究竟。在摊位上等了十多分钟后,王修铭吃上了念想中的味道,不由得感叹一句“不虚此行”。

来到现场后,四处弥漫的烟火气彻底包裹住王修铭。“大集上的接地气”,只有置身其中时,他才明白曾经承载乡土记忆的乡村大集为何能频频出现在镜头中。

各大社交平台上,赶大集正在成为流量“洼地”。搜索关键词“山东大集”,抖音相关词条播放量超过28亿次,“山东年货大集为什么这么火?”“山东大集100块钱实现海鲜自由”等话题频频登上微博热搜,收获超百万阅读量,小红书平台上也满是大集攻略和探店视频。

在山东临沂,大集的火热始终绕不开费县。目前,在快手、抖音上,“费县大集”话题播放量均已突破千万。

费县大集火了以后,一位费县当地主播几乎每日都会驱车三十多公里,举着手机穿梭于各个大集。“其他地方的很多集市只有半天,但在费县,大点的集市基本上是全天的。”该主播还提到,有很多外地主播在附近租了房子,长年驻扎,哪有流量就往那儿跑。

为何费县大集能成为流量制造机,当地人也说不明白,只知道已经被镜头围观了三四年。对他们而言,大集过去是一处固定周期的交易市场,来往之间满足各自生活需求,延续着老传统。如今,大集已成为当地人的情感寄托处,并在此处感知外界。

在镜头中,这些极富风土人情与烟火气的传统交易方式被赋予全新表达。外界惊叹乡村集市上一眼望不到头的商品和性价比极高的价格,也折服于山东人的厚道与淳朴。

想在大集上买点贵的东西,是一件难事。大集上花1元就能买到雪糕杯,2元能吃到一盘土豆丝或绿豆芽,3元就能剪一次头发。就算吃得多,点两碗小馄饨和十个煎包也不过花费17元。

“赶集不就是为了实惠吗?”26岁的胡粱,是大集上鲜有的当地年轻顾客,他早已习惯了网购,眼下正是秋收时节,回家帮父母收花生期间,父母逼着他到大集上采购所需。

无论市场如何变化,乡村大集似乎另有一套法则,保留着其原始生命力。

不愿出名的主角与渐显的改变

在当地老一辈人的记忆中,赶集自打儿时起就已存在。十几年来,这样的老传统并未有过明显改变。发达的网络,却让大集有了看得见的变化。

曾经频频出现在各短视频平台中的戚兴军,不想被突如其来的关注改变。“我只想好好炒菜谋生。”戚兴军频频上镜初期,儿女们就担心他迷失在热捧中,儿子甚至放下手头工作回家帮着照料摊位。

现今,还会有博主有意无意地把镜头对准戚兴军。若是不忙的时候,他总会心平气和地劝对方去别处拍。

下午临天黑前,会有老顾客来集上喝酒拉呱,那是戚兴军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。从凌晨就开始忙碌的他,终于有了时间坐下来歇一歇。

戚兴军摊子南侧,是一对做烤排的老夫妻。不到凌晨5点,夫妻俩一人骑着一辆三轮车,驮上烤炉、面粉,踏着尘土匆匆而至。在戚兴军绕后为两人接电的工夫,夫妻俩头戴照明灯,合力抬下了沉重的烤炉。

彼此招呼过后,摊位又重归宁静。越来越多的摊主从四面八方赶来,迎着夜色,他们希望用时间赚回成本。

网络的关注,让更多外地顾客涌入大集。让原本只有当地人光顾的各种摊位有了新面孔。

在临沂莒南做烤乳猪生意的小伙,正是看中了费县各个大集受到关注,特意赶来做宣传。他在桌上放了一只颜色上乘、恰到火候的烤乳猪,很快摊位前就有人举着手机拍摄。

做理发生意的王云也尝到了流量甜头。他与哥哥王鸿是一对双胞胎,拥有极其相似的外貌,两人又穿着同款衣服,肉眼经常难以分辨。这对双胞胎也成了关注对象,兄弟俩并不排斥被各种镜头围观。

“来了理不理发无所谓,多上我们集上看看,人越多越热闹。”王鸿说,这里的大集百年前就有,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各个领域,大集也不例外,能带来更多顾客是好事。

夜幕降临时,忙了一天的大集即将结束狂欢,流量还将以短视频的形式在各个平台上酝酿。赶大集的摊主们盘算着一天收入,主播们思索着拍摄哪个摊位会有更多关注……